当前位置: 主页 > 智慧农业 >    正文

土壤侵蚀如何划分级别?

土壤侵蚀如何划分级别?

通常以土壤发生层被蚀去的厚度或残留的厚度为标准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程度。各等级对应的特征分别为:

无明显侵蚀是指土壤A、B、C三层剖面保持完整。轻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大于1/2,B、C层保留完整。中度侵蚀是指A层保留厚度小于1/2,B、C层保留完整。强度侵蚀是指A层无保留,B层开始侵蚀裸露,C层保留完整。剧烈侵蚀是指A、B层无保留,C层开始侵蚀裸露。

扩展资料:

土壤侵蚀分布

就全球范围而言,50°N〜40°S之间为水蚀的主要分布区。中国水蚀区主要分布于20°〜50°N之间。风蚀主要发生在草原和荒漠地带。美国、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分布国家,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

中国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西北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及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四川盆地及周围的山地丘陵区。中国的风蚀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干早和半干旱地区以及沿海沙地。

中国是世界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土壤侵蚀的成因复杂,危害严重,主要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等。

根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重力侵蚀则不同程度地分别分布在以上3类土壤侵蚀分布范围内。

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广,地形起伏大,地面组成物质疏松深厚,降雨强度大,垦殖历史久,植被覆盖率低等,都是引起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多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决定着土壤侵蚀的类型、程度、区域分布以及潜在危险的大小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壤侵蚀程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壤侵蚀

如何珍惜水资源?

我国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道远。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迅速,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工作,基本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体系。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尤其是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全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在缺水的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用水浪费,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很多国家已达到0.7~0.8;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5%以上。水污染严重,全国年排放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水污染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严重。

有关专家指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人口增长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从经济增长看,今后几十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增长期,到本世纪中叶,国内生产总值要增长10倍以上,城市和工业用水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将相应增加。从城市发展看,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率可能达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必将更加尖锐。从粮食生产看,我国北方产粮区水资源条件并不富余,2050年前国家需要增加1.4亿吨粮食的要求,将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开源节流和保护水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

水资源善也是制约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地广水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是该地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利用、有效保护是实施西部开发的重要内容。

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有关部门正在加大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力度。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提出,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

据了解,国家将在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采取实际步骤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在计划上,改变以往单纯的工程计划方式,将节水、水资源优化调度、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摆到重要位置,加快建设和发展。在体制上,切实加强流域管理职能,积极推进城市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提供体制保障。在管理上,制订和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充分利用水价、水资源费等经济杠杆,采用有效的科技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在法治上,坚决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配套建设,特别是《水法》的修改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管理水资源。在科研上,突破以往水利工程科学的科研模式,不仅要加强水利基础科学,而且要发展综合学科、交叉学科,不仅要研究水利工程特别是枢组工程问题,而且要紧紧围绕我国水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各种治理措施的相互关系,科学配置,促进水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紧密结合,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热门推荐
  • 智能机器人为什么被称为“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为什么被称为“智能”机器人?
    2024-04-17 10:54:01
    一、智能机器人为什么被称为“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计算机,这种...
  • 什么是人工智能
    什么是人工智能
    2024-04-17 11:01:08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指通过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和方法,使计算机能够自主地执行任务、学习和做出决...
  • 人工智能专业细分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细分专业?
    2024-04-17 10:58:49
    一、人工智能专业细分专业? 1、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
  • 智慧农业专业要求?
    智慧农业专业要求?
    2024-04-17 10:49:16
    一、智慧农业专业要求? 智慧农业专业的要求首选科目要求包括:仅物理、仅历史、物理或历史均可3种。“仅物理”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的考生才可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