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折42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75万公顷,地理特征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总人口73.9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5.2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61‰。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主要水源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移民大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辖4个乡(大石桥乡、毛堂乡、西簧乡、滔河乡),11个镇(荆紫关镇、寺湾镇、香花镇、九重镇、厚坡镇、老城镇、马蹬镇、上集镇、盛湾镇、金河镇、仓房镇),2个街道办事处(龙城街道办事处、商圣街道办事处)。
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商於之地,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900年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南北文化的交汇点。越大夫范蠡、史学家范晔、文学家范启、范泰、经学家范宁、《神灭论》作者范缜、书法家李衮,以及近代诗人余杏雨、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航、医学家阎仲彝等皆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代表作至今闪烁着淅川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使淅川境内文物古迹珠玑遍地,被称为“文物大县”。境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已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铜禁、王子午鼎、石排箫等稀世珍宝,曾引起国内外史学家的极大关注,并在日、美、德、法等国巡回展出。特别是铜禁的出土,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历史提前2000多年;这里有我国中南13省市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五里长街,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与白马寺、相国寺、少林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寺”的千年古刹香严寺,它是大唐高僧慧忠国师的道场,唐宣宗李忱为躲避宫廷内乱,曾隐居于此,落发七年。寺内的大雄宝殿至今仍完整保存着盛唐时期中原地区最大的壁画,其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均属一流。
淅川风景名胜众多。有被誉为“亚洲的水库之王”、“流动的黄金海”、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雄伟壮观的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奇峰林立、迂回曲折的丹江小三峡,中州四大名刹之一香严寺,飞瀑鸣泉的世外桃源坐禅谷,如梦如幻的神奇世界八仙洞,被誉为绿色海洋、天然氧吧的龙山景区,北方13省(市)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荆紫关清代一条街等等著名景点16个。其中丹江风景名胜区、千年古刹香严寺、清代五里长街被列为河南省8大重点旅游线路之一。
淅川资源丰富。淅川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时间2046小时,降水量804mm左右,气温15.8℃,无霜期228天, 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南北方动植物均适宜在此生长。矿藏:已探明可开采的矿藏有钒土、石煤、花岗岩、蓝石棉、虎睛石、大理石、石墨、石膏、钡石、砂金、石灰岩、白云岩等39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居全国第一,砂金、石灰岩、石膏、白云岩居全省第一。农业:现已形成了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中药材、水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其中,香花小辣椒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干椒5600万公斤,出口美、日、韩、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产已形成万只网箱养鱼和亿粒银鱼养殖基地;以花椒、柑桔为主的林果业总面积达47万亩;龙须草种植面积40万亩。水利方面:境内有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五大河流,年地表径流量5.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3万千瓦。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蓄水量290亿立方米。生物资源:全县共有野生动植物种类1787种。其中,真菌23科58种;野生植物135科978种;野生动物184科751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青檀、领春木、连香树、水青树、银杏、天麻等1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雕、羚羊、麝、大鲵等20多种。
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征服自然与天人合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和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
东方文化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的历史非常之久远,其内涵也非常深厚。造成 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许多方面的不同。西方人性格直爽,处事直观现实;而东方人性格内敛深沉,处事曲折而周到;西方文化讲究“丛林哲学”,东方文化推崇孔孟之道;西文文化讲究直来直去,东方文化讲究间接和内涵。东西方这两种文化的差距非常明显。这种差距从东西方对医学和饮食这两个领域的不同的认识和操作就可以完全体现出来。
西方医学把做手术看成是治病的极其重要的手段,喜欢把一切都打开来看个明白,然后针对病症的现状,想出非常直观的解决办法。西方医学还非常喜欢借助于器械;东方医学则从人体的经络、气血、脉象、以及内外心火这些方面来观察和了解人的病因,然后采取通经活络,调理气血,内服外敷的方法来治病,东方人在治病方面借助的外力不是器械,而是很多生物和运动方面因素。尤其是在骨伤科的治疗方面这种区别看得最明显。
东方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则喜欢用刀叉。刀叉的用途就非常直观,而用筷子的用途则非常抽象且非常间接。概括地说,东方人研究自然界的方法更多的是艺术性的方法,而西方人研究自然界的方法更多的是使用技术性的方法。
现在说到对女人的美与丑的探讨上。西方人同样是直接和技术性的;而东方人则是艺术性的。对女性美的评价上,西方人讲究的是丰乳肥臀式的直接的性感美,而东方人则更注重于肉体、皮肤、思想和情感的评价,甚至于女性外在的衣着、发型、体态、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成了东方人对女性美的评价标准。东方人讲究的是整体美,西方人讲究的是性感美。这就是东西方对女性美的不同的评价标准。由此而产生的对***的享受方式在东西方之间也有了非常大的差距。这些标准之所以不同和差距的存在,是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同样也是民族和文化演进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
中华文化由于发展历史非常久远,融合的文化种类非常之多,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的认识非常之深刻,所以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比之西方人要少一些,而社会属性则多一些;同时在对性的理解上也更多地有了文化的内涵。而西方人则自然属性更多一些,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由于文化内涵的不同,对中华民族整体的体质和体型特征的进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是中华民族经过十分久远的文明进化以后在人种和文化习惯上与西方人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几千年的进化形成的,不是一两百年能够改变得了的。
世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同各种文化互相交流融合中发展进来,不过只是有主流和支流的区别而已。中华文化也是在与周边的西域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以及南方的山地文化的冲闯与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接受了这几种文化的优秀内涵。并把它当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样,一种文化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和科技的高度发达为载体(当然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文化,我这里只探讨文化中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只有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了,文化才会发展起来。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东方文化的高速发展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其一是旧春秋战国期间;第二是汉唐期间;第三是明清期间,在这三个时间段内都是中华民族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所以文化也得到了相应的高速发展。欧美文化之所以能在三百多年时间内风糜全世界,并为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所睛睐,也是由于在最近两三百年内,其经济和科技实力高度发达所至。
造成东西文化差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
1。西方文明是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 。
2。东方文明从主流来看是农耕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