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转基因是指不含转基因食品或者转基因食品总量低于某个阈值的食品。
转基因是指利用DNA重组、转化等技术,将特定的外源靶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中,使其产生可预期的、定向的遗传改变。
区别:
一、应用不同
1、转基因: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等领域。
2、非转基因: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对照写,多用于各种食品安全性的比较试验。也可作为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阴性对照。
二、原理不同
1、转基因原理:转基因即将人工分离、修饰后的DNA、基因导人生物细胞基因组,在基因表达的影响下,会改变原有生物体的特性。目前,转基因技术主要应用于转基因育种领域。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转基因技术。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有效缓解环境和经济压力。
2、非转基因原理:含有少于0.9%的转基因成分,采用克隆等方式,在受体细胞中置人外源DNA,代表性的使用方式如载体介导法、DNA直接摄取法。
扩展资料:
医学中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动物基因改造技术可以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建立动物模型,克服单纯依靠天然突变体的局限性。
转基因技术也被用于生产蛋白质和多肽药物,如生产胰岛素、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红细胞生长素、尿激酶、人血红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粒细胞等等珍稀药物。
动植物也可以用来生产疫苗,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口蹄疫病毒蛋白 基因,狂犬病病毒G蛋白基因等。转基因植物也能产生功能性抗体和工业糖、工业酶和脂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转基因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转基因食品
稻田养殖黄鳝,黄鳝可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本身也为黄鳝栖息创造了条件,互生互利,既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也收获了一定数量的黄鳝,综合效益显著,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又一条途径。 1. 稻田的选择 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自如、旱涝保收,且通风、透光、保水性能好,弱酸性土质的田块。 2.稻鱼工程建议 ①加高加宽加固田埂: 一般田埂应有大于0.4米宽,并高出田面0.5米以上,田埂夯实不漏水,并在田块排水口用密眼铁丝网罩好;②平整田块: 在四周开挖宽、深0.4~0.5米的排水沟,田内再开数条纵横沟,宽、深0.3~0.4米,沟与沟相通,形成“井”字状,沟占稻田面积的8%~10%;③翻耕、暴晒、打碎泥土后,每亩施腐熟发酵的猪、牛粪800~1200公斤作基肥,均匀撒于田块中,3月底4月初,排水沟放50~100公斤鸡粪,注水深0.3米,繁殖大型浮游动物供黄鳝摄食。 3. 水稻栽培要求 选择高产、优质、耐肥、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株行距20厘米×26厘米。 4. 鳝种放养 选择无伤无病、游动活泼、规格整齐、体色发黄或棕红色的苗种。一般每亩放养30~50 克/尾的鳝种800~1000尾,并套养5%泥鳅。泥鳅上下窜游可增加水中溶氧,也可防止黄鳝相互缠绕。放养时水温差不要太大,切勿用冷水冲洗鳝种,以防“感冒”。用3%~5%食盐水浸泡鳝种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及寄生虫。 5. 饲养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肥活、溶氧丰富。根据黄鳝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初养阶段,可在傍晚投饵,以后逐渐提早投饵时间,经过1同至2周的驯化,即可形成每日上午9时、下午2时、傍晚6时的集群摄食习惯。每次投喂根据天气、水温及残饵多少灵活掌握,一般为其体重的5%左右。黄鳝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食小鱼、蚯蚓、蛆等鲜活饵料,5~7天投喂一次,投喂量为30%~50%。把活饵放入排水沟,让黄鳝自由采食,并搭配一些蔬菜、麦麸等。生长期间也可投喂一些蛋白质较高的配合饵料,分多点投喂,确保黄鳝均匀摄食。动物性饵料一次不可投喂太多,以免败坏水质。夏季要勤检查食物,捞出剩饵,剔除病鳝。高温季节加深水位15厘米左右,以利于黄鳝生长。暴雨时及时排水,以防田水外溢鳝鱼外逃。 6. 水质调节 黄鳝和水稻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水质调节要根据水稻的生产需要兼顾黄鳝的生活习性。初期,灌注新水以扶苗活棵;分蘖后期水层加深,控制无效分蘖,也利于黄鳝生长;生长期间,5-~7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20%,并加高水位10厘米。每15天左右向田中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每立方米水用生石灰10~15克。在闷热的夏天,应特别注意黄鳝的活动变化,如身体竖直、将头伸出水面,表示水体缺氧,需加注新水增氧。 7. 田间管理 协调好水稻田间管理和养鳝之间的关系,注重养鳝与水稻耕作制度的配合。施农药时,宜施高效低毒农药,防止农药过多直接落入水里。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
下一篇:月球到底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