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镇于东莞市东南部,与深圳、惠州两市接壤,占地143平方公里,2002年常住人口3.1万人,外来人口35万人。清溪镇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山水天地森林公园”和“清溪森林公园”成为新的旅游度假亮点。工业、农业、旅游也都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被喻为风水窝、聚宝盆。
清溪镇已经实现了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即及招商引资,目前发展成为日、韩、美、港、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引资态势,外向型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现有外资企业720多家,以电脑制造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呈现出生产规模最大、配置能力强、发展势头猛、集中趋势明显的特点,电脑机箱占全球份额的30%,居世界名产区之首,电源供应器、显示器产量也居世界前列,是全国电脑企业密度最大的镇区。2002年被评为“全国乡镇出口创汇十强乡镇”。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1.21亿元,出口总额19.6亿美元。
清溪镇农业初步形成了花卉、蔬菜、水果等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镇有规模经营的种养场达50多个。花卉主要培育生产文心兰、蝴蝶兰、剑兰、百合、郁金香等优良品种,2002年全镇花卉销售总额3141万元,出口创汇107万美元。全镇蔬菜种植5500亩,水果(荔枝、龙眼)15000亩,同时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治理,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先后被评为“农业生态保护先进单位”,被国家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
数码产业新城,清溪欣欣向荣!
消费板块的龙头企业如下:
兰州民百
新世界
开元控股
合肥百货
昆百大A
中兴商业
龙头企业指的是在某个行业中,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具有很深的影响、号召力和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对该地区、该行业或者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龙头企业涵盖三个产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可以是中介组织和专业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只要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商品生产走市场的,都可以当龙头。
自动化设备基本分三个状态,一个动力头完成两个以上机械动作周期、一个或多个动力头通过电控开关实现机械动作穿插完成周期、一个或多个动力头、伺服机等通过编程实现需求动作。为此需要储备机械机构设计、制图、电学、计算机编程或原件应用等基础知识。
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纵观深圳市20多年来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农化趋势明显。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由于受城市化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所制约,其发展规模和速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因而比重逐年降低。开放以前,深圳还是个落后的农业社会,但到1996年,第一产业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6%,深圳已成为一个完全的工业社会。深圳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1993年以前,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相对快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变动上。1993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3年的42.9%上升到近几年已接近50%。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已形成并行发展的格局。按发展趋势估计,第三产业在深圳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继续上升。
第三,不断优化和升级是深圳市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趋势。深圳的产业结构以“三来一补”作为起点,经历了蛙跳式的演进,使幼稚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快成长为深圳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强经济与技术的结合,使传统产业逐步引退,高新技术迅速崛起,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不断产生新的经济亮点。近年来,深圳开始致力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建设由数量型、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化经营转变,走技术先进和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第一产业注重扶持“三高”农业、创汇农业,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第二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第三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全市第三产业上规模、上等级。三大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21:42调整到2000年的1.2:50.5:48.3,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四,各个产业产业内部的发展变化也相当明显。农业生产打破“以粮唯一”的单一格局,按贸工农综合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使农村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经营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向着新型化的方向转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则有不同的支柱产业。特区成立的前10年,“三来一补”的加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体,“八五”时期建筑业成为了第二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从1990年初起步,近10年得到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199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22.9亿元,1998年达655.18亿元,产值年均递增54.2%,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1%提高到35%。随着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深圳已经形成了计算机及其软件、通讯、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在周边地区形成了很强的产业配套纵深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