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和平衡作用。
1、认识作用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2、调节作用
人类拟定道德原则的目的是调节利益关系,实现本阶级(社会或团体)利益最大化。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
3、教育作用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4、评价作用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5、平衡作用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破坏,平衡人与自然关系。
扩展资料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 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道德
人、机、物、法、环
现场管理的五大要素是人、机、物、法、环,生产管理一切活动围绕这五大要素进行。
人:就是指在现场的所有人员,包括主管、生产员工、搬运工等一切存在的人。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那么生产速度,对待工作的态度,对产品的质量的理解就不一样。那么,作为领导就需要了解他的员工,不能用同样的方法领导所有人,在公平的前提下要区别对待,是他们人尽其才,发掘性格特点的优势,削弱性格特点的劣势,要善于用人。
机:就是指生产中所有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生产中,设备的运作是否正常,工具的好坏是影响生产进度,产品质量的又一因素。好的设备管理,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
物:就是指物料,半成品、配件、原料等产品用料。现在的工业产品生产,分工细化,一般都有几种几十种配件或是几个部门同时运作。不论你在哪个部门,工作的结果都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生产运作。所以在生产管理的工作里面,必须密切注意前工序送来的半成品,好的管理者是一个能纵观全局的人。
法:就是法则。只是生产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生产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作业,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一个条件。
环:指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比如,食品行业。生产环境的好坏,有可能对员工的安全造成影响。
%E7%8E%B0%E5%9C%BA%E7%AE%A1%E7%90%86
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其中的美就包含于美术教育。在美术教育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小学美术教育新课标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阐明了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即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大多数儿童喜欢涂涂画画、拼拼贴贴,他们可以在对周围世界做了观察以后产生新的感受,去对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不管画得好与不好,这是一种自我表现,只有满足少年儿童这种自我表现的要求,他们的情感与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平衡发展。另外,学生还会因为美术方面的兴趣自己督促自己去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在以前曾把美术课看成副科,每天只是语文、数学枯燥乏味地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课来调节情趣,培养兴趣。如果美术课的形式开展得多样化,会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不但跟上去,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浓起来。
其次,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发展学生智力。
第一、充满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大特点,很多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习以后,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周围产生兴趣,因而会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地观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少年儿童的观察力会得到提高,并不断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更主动深入地观察了解,并进行写生,写生时学生感觉到事物是这样的美,就会把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课上,有的学生就会将美术课上观察到的东西带到课堂,并进行语言文字的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时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注意表现对象,并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一些细节的添枝加叶,时间一长,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在作品中体现儿童的个性思想。
第三、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美术是一种表现美的活动,如果不美就达不到目的。要表现美就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和发现美。在了解美、认识美的过程中,美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你的心中。另外,前面提到小学美术教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美术课具有审美功能,美术教育过程是审美活动,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美、表现美的愿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上欣赏课时,学生既认识了我国的各种画种,又了解了我国从古到今的一些著名画家和作品当时的历史背景,每一幅画的特点以及这些画家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对这些画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五,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可以发展学生全身心的协调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眼、脑、手、体相互协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多
上一篇:打篮球跳步是怎么用的?
下一篇:北京什么小学最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