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给予名师成长的动力。名师在成长的动力主要源自于自身,那种经过奋斗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具有强大而持久的内驱力。所以,名师一般都能自觉地进行研究实践,且能克服重重阻力,达到新的境界。但是,人是情感动物,理智总是向情感投降。我们明明知道“学无止境”,但偏偏会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懈怠,甚至偷懒。当情感偏向“悠闲”的时候,理智总能为我们找到“悠闲”的充足的理由。于是我们会心安理得地“优哉游哉”起来。名师在成长的慢慢长途上,往往付出了额外的时间、精力与体力,感觉很是疲惫,在“功成名就”后,总有一种“歇一歇”的渴望。这是一种生命机体的本能需要。而一旦这种渴望的情感确定后,就会渐渐丧失积极进取、迎难而上的“冲劲”,眼睛会不由自主地往后看,滋生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名师或者特级常常是一个区域内唯一的“宝贝教师”,只要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歇下来”的念头,就会渐渐消解初始时的动力。而共同体内聚集着众多的名师、特级,坐下来吃顿饭,一不留神就有5、6个特级教师,区域内的名师更是比比皆是。一旦开口,你总能从他人的口中听到新鲜的话语和独到的见解。我切身体验到,每到自己觉得别人所讲的都是新鲜东西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落后了。于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便油然而生。来自共同体名师间的“危机”激励,成为名师始终不敢懈怠的外在推动力。有人说笑,让一个人跑得快的办法很简单,只要在他身后放出一条狼就可以了。共同体名师群体本身具有一种潜隐的竞争力,将散落各地的名师聚集起来,就是将这种潜隐的竞争力转化为名师个人内在的发展驱动力。这也是名师共同体不同于名师工作室的地方。
二是寻找名师突破的方向。名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有了自己关于教育或教学的一些思想。而特级教师往往会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风格,乃至教学主张。当一个人的教学经验或者教学观点日趋成熟时,往往是渐渐封闭的开始。当自以为自己的经验或观点很是完善的时候,就形成了一整套自圆其说的话语,而恰恰是这种未经科学论证的自圆其说,往往隐藏着自以为是的危机。然而就是这套自圆其说的言论,成了名师成长中的“坚硬的蛋壳”,虽能自我保护,但亦作茧自缚。而名师要有新的发展,必须破茧而出,打破“外壳”,获得新生。
我所在的共同体每次举行专题研究,都邀请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为每一个名师作专业发展的“透析”。比如,我们邀请成尚荣、刘良华先生为每个名师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作出点评,他们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我们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规划,用追问及假设加深、拓宽我们的思想,明确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引领我们健康而自信地前行。我就是在成尚荣先生的指点下,逐渐清晰“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教学思想,自觉践行“清简”的教学风格,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教学”之路。倘若自己一个人摸索,或者“三个臭皮匠”相互间“萝卜炒萝卜”,很难一下子登上山顶回望走过的路径,更难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专家引领是名师快速突破高原期,寻找到发展方向的拐杖!
其次,名师、特级一般都具有教学研究的自觉,而很少从课程研究的视角来看问题。我们常常关注“怎么教”,而很少关心“教什么”,却不知道“教什么”是名师成长的另一扇门。由是,我们聘请王一军先生担任科研顾问,设计了“校本课程建设与名师专业发展”这一科研课题,让每一个名师从所任学科或者所在学校的课程建设角度,重新审视教育教学中的“教什么”问题,寻找最有价值的知识和内容。我们在各自的实践研究中收获了成长的另一种方式。我所在的盛泽实验小学,规划了四种形态的校本课程: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嵌入式课程;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性课程;基于学生主体需要的多元化课程;基于校本文化资源的浸润型课程。我们编制了《论语》、《古诗词》、《乐陶》等校本教材,在这过程中成就了一批优秀教师,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具有对现有教材的批判和建设的勇气。我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研制这一核心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觉地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来变革语文教学,走出了“组块教学”的新路。
再者,共同体集中了苏州地区同学科的名师、特级,成为该学科本区域内顶尖人才的集聚地,而人才集聚的地方,比如硅谷,就会因不同的思想碰撞而产生新的思想。我所在的共同体成员间,就同一个话题进行深度的对话,各抒己见,往往会有激烈的争论,或者相左的观点,而每次都会给参与者以新的启示。共同体没有功利性的研究指标或者培养目标,全然在一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状态下,一起活动研讨。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才有原创性的思想迸发出来。尤其是当语文、思品、管理三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名师集中在一起深度讨论的时候,各人的习惯视角不同,所发现的东西就会不同,而往往能互补,相互启发。
有此专家指导、课题引领和深度对话,名师就获得了专业提升,并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三是实现名师自身的价值。名师、特级在各自的教学领域,发挥着指导和引领作用,而在指导的过程中,名师要向别人“解释”、“分析”各种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这种“教”的过程最能让“教者”受益。试想,你对一个本来很陌生的问题缺少研究,现在因为别人向你求救,你要帮助别人解决这个问题,并且要用最简练的话语清晰地教给别人,实质上隐藏着着高水平的“学习”。这种“学习”就是名师的成长之道。我亦有这样的切身体会,一次去浙江上作文课《我最爱听的一句话》,在和老师的对话时,一位教师向我讨教“让孩子喜欢作文”的诀窍和高招。我对此缺少系统的梳理,但由此一问,便将自己长期的作文教学经验加以梳理和提炼,写成了《基于儿童的作文教学策略》,列举了10个便教利学的策略,深受老师们的欢迎,刚发表就被纷纷转载。由此,我深知名师应该走出自己的课堂、走出自己的校门,走向更为广阔的教育研究舞台,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思想无所保留地展示给别人,既给予他人,又发展自己。有人担心自己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新课、新点子,一说就变成了别人的东西,自己就“不值钱”了。殊不知,你的思想永远是你的思想,你的设计点子永远是你的点子,即使别人知道了、运用了,由于能力水平、认识深度的差异,不可能达到你所有的水平。况且,唯有胸襟开阔,乐于与人分享的名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名师的专业影响力,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辐射力,更为重要的是名师人格和师德的感召力。名师之“名”,是消除自身“功名”之后的“无名”之“名”。只有广大教师从内心认可你的思想、你的学术、你的人品,那么就会自觉地接受你的主张和经验,你的价值才得以真正实现。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一如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名师的影响靠的不仅仅是专业水平,还有人品!
上一篇: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