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过去没有义务教育制度,有钱人家就把孩子送到有文化的人办的私塾里读书……
私塾出身就是只他(过去只有男孩子才可以去私塾读书)受过私塾教育……
第一,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多看一些书,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小品文阅读等等。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要培养自己对知识和书籍的渴望。学会对文章进行速读、细读、研读等,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学习,逐渐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从而占有大量的语言资料,为写作准备好一个丰富的资料库。
第二,多背。背诵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里的“熟”,即指能背诵下来。语文教材里,有的精彩段落要求背诵,这远远不够,因此,国家教育部又提出新的要求,出版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中学生必背古诗文200篇》等读本。这充分说明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必须完成。另外,还得多背诵一些现代文。目前很多刊物适合学生阅读,比如《读者》、《中华文摘》、《散文》等。这些刊物的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更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画面:古代私塾的学堂,私塾先生戴着眼睛,手拿戒尺,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书。看到这样的画面,都窃笑不已。我们不提倡读死书,死读书这样的做法,但当你窃笑后,你是否意识到,背诵在语文学习时的重要性呢?
第三,多写。 在写作方面,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外,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些小散文和评论等,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这时,你背诵的东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你背诵的名言、歌词、古诗词等,用一用;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还可以借鉴你背诵过的好文章的结构。这样,你的文章不但在语言上占了不少优势,在篇章上也能严谨起来。把背诵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会为你的付出欣然而笑。
最后,说说兴趣的培养。当你不喜欢学习语文时,你告诉你自己,不学习语文是不可以的,这门学科是工具学科,哪门科学都离不开语文。如果你真的按上边说的去做了,你会慢慢地喜欢上语文的。其实,语文学习是一个字,一句话开始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这就要求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我们知道,鲁迅没有受过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教育,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私塾里度过的,后于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当时这座海军学堂大概顶多相当于现在的中专一级吧,但鲁迅在水师学堂前后只有七个月就退学了。这年底,他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制为三年。前半期学的差不多都是现在的中学课程:数学、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等。后半期加了一些入门性的矿物学和地质学的专业课,至1901年末正式毕业。这是鲁迅平生得到的最完整也是最高的文凭,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类的学历。
第二年二月,鲁迅公派赴日留学。鲁迅上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顶多相当于现在的大专,即使毕业了,也是“有学历,无学位”。但他在仙台只读了两年就退学了,因而没能拿到这个“大专”文凭。
古代中国的几乎每一个私塾或学堂,都悬挂有孔子的画像。每一个省府或县城,都有一座孔庙。在中国,读书人都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都是《论语》里孔子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及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圣人”,是中国的第一位老师。
“抓周”又叫“试儿”,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的仪式,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它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舔犊深情,具有家庭游戏性质,是一种具有人伦味、以育儿为追求的信仰风俗,也在客观上检验了母亲是如何带领的,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抓周这种习俗,越来越多地被许多家庭所重视,许多地方也在有组织地集体举行抓周活动,以此来庆祝宝宝的生日。中国的第一套抓周物品,由赵润豪先生根据中国历史文献和南北抓周习惯创作完成,并根据满周岁的抓周儿习俗将其定名为抓周乐。目前中国的抓周乐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和艺术欣赏价值。现在抓周乐已经形成中国的又一大文化产业,相信会给中国的宝宝带来更多的快乐和美好的记忆。
首先准备一套包含十二件抓周物品,即:官星印、食神盒、财满星、酒令筹筒、仓颉简、鲁班斗、串铃、王亥算、伊尹鼎、洪崖乐、陀螺乐、将军盔组成。
也有不一样的,如讲究一些的富户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帐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等。一般人家,限于经济条件,多予简化,仅用一铜茶盘,内放私塾启蒙课本:《三字经》或《千字文》一本,毛笔一枝、算盘一个、烧饼油果一套。女孩加摆:铲子、剪子、尺子各一把。
其次在宝宝周岁的那一天,给宝宝梳洗穿戴,然后换上新衣服——新衣新帽新鞋袜,开始祭拜祖先,告诉祖先宝宝满一岁的讯息,祈求宝宝能健康成长。然后选一间比较宽敞的房子,中间并列放两张方桌,上面铺上布或席子,将准备好的12件抓周物品呈半弧形摆在桌的一端,抱来宝宝放在桌的另一端让宝宝抓桌上的12件抓周物品,不予任何诱导,任其挑选,视其先抓何物,后抓何物。根据所抓物品来判断宝宝的兴趣,爱好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在这个过程可以把宝宝最精彩的一瞬,用相机记录下来。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则谓长大以后,必乘天恩祖德,官运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则谓长大以后好学,必有一笔锦绣文章,终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盘,则谓,将来长大善于理财,必成陶朱事业。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类的缝纫用具或铲子、勺子之类的炊事用具,则谓长大善于料理家务。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当场就斥之为“好吃”、“贪玩”,也要被说成“孩子长大之后,必有口道福儿,善于‘及时行乐’”。总之,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最后当然是佩戴长命锁,吃长寿面,呵呵,在各位长辈的祝福声中完成这最有纪念意义的抓周礼了
下一篇: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