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在人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许多教育家都把少年儿童的习惯养成当成教育的第一要务,不少有经验的教师也把习惯培养当成工作重点,抓住不放,直至习惯养成,因为他们体验习惯养成能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
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笔者认为,首先要打破习惯养成的神秘感。在一些人眼里,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不会养成好习惯的。他们害怕吃苦,害怕受挫,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因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产生出一种错觉,只有成功人士才会有良好的习惯,而一般人不配谈良好习惯的。最近笔者看过韩国人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其实成功并不难。文章说,成功的人在给向往成功的青少年介绍经验时,往往强调他们的成功之路如何曲折,如何艰难,使青少年望而生畏。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感受着成功,如做对了一道数学难题,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如果把这些成功感汇聚在一起,每个人都能成功,成功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正是这篇论文,鼓舞了韩国人追求成功的斗志,才有了韩国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我想习惯养成与追求成功具有同样的道理。只要有意识地锻炼,我们每个人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习惯的养成在于多次的重复。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同样的事重复72次就可形成定势。有位教师受魏书生写作文体的影响,开始每天写自命题日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觉得写作象吃饭穿衣一样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偶因外出没有写日记,便感到心里空落落的,抽空也要补上,还清昨日的欠帐。选准要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然后坚持经常性的重复,在重复中激发兴趣,学有所得,越干越想干,最后就会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有些人坚持一辈子记日记,完全是习惯使然。
第三,良好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正是因为习惯具有巨大的惯性,所以良好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因为在不经意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有些不良习惯无妨大碍,稍加注意即可。而有些不良习惯却是致命的,可能会影响一些人的前程甚至一生的幸福。如有的人有爱议论别人是非的习惯,经常被人找上门来,闹得心神不定,家庭不和。坏习惯一旦养成,想矫正就变得异常艰难,它会在毫无察觉的时候表现出来,令己头疼,让人生厌。如一些同志乡音很重,尽管学着说普通话,但有时一不小心,乡音便会“溜达”出来。所以要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应该制定良好习惯的养成规划。
所谓生活,本是每人每日都在身历的,举凡平居一切眠食作息,出处语默,都是生活。生活的自身,在于生存,所以生活是与生俱来的,既生下来,就该生活。——出自著名慈善公益组织国际君友会王爱君之《生活记事》。生活既如此简单,那么人生百年,又何必忧苦长勤呢?这里就必须探讨生活的目的了。原来人有一种求生的欲望,一种欲望满足了,立刻又会浮现另一种欲望;低一层的欲望满足了,随着又会浮现高一层的欲望。也就是说,目前的生活解决了,立刻会想到更好的生活,无论贤与不肖,都有这种趋向。什么是好的生活呢?所谓好的生活,不仅在物质的享受,更重要的还有精神的发展,人格的扩大,亦即生活素质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不但你能生活了,还要有法子使别人也能生活,你有好的生活了,还要有法子使别人也有好的生活,所谓「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便是。而且事实上也唯有大家都能生活,然后一己才能生活,此即所谓「共生」的道理。古今伟大人物,都是抱着「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的心肠,发挥一己所有的才能,努力为大众谋幸福,甚至牺牲自己,亦在所不惜,务使天下人同登衽席。这种精神,在个人说,就是自我的创新;在人群说,就是「共生」的实践。所以个人生活的目的,决不在一己的生活,务必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才算尽了自己的责任。
经过紧张的中考,同学们怀着激动又兴奋的心情跨入了高中校园。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新鲜感的消退,许多同学会出现种种适应性问题。
一、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对于高一新生而言,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原有的家居生活或集体生活方式,与现行的集体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因而,对新的学校生活环境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
二、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应。有些高一新生在原来的初中是“尖子生”,如今强手骤然增多,原来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不再“惟我独尊”。于是,面对新的环境,他们会产生失落、苦恼、害怕的心理,时常怀念以前的班集体,排斥现在的班集体。
三、新的人际关系带来的不适应。由于原来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同,对于新的同学和老师会有不同的期待,都需要一个认同接受的过程。有些同学会对人际交往缺乏信心,时常产生莫名的孤独感。
四、学习方面带来的不适应。进入高中后,同学们在初中时掌握的学习方法会明显地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有的同学由此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更有甚者干脆排斥教师而导致学习滑坡。
心理探源:不适应的原因在哪里
年龄特征带来的适应困难。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高中新生有了相当程度的闭锁心理以及自我中心倾向,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从而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
自我松懈造成的适应困难。走进高中校门,很多同学会有喘一口气的想法。但是,看到别人都在埋头苦学,自己一颗浮动的心既放松不起来也集中不起来,玩得不痛快学得不踏实。结果,很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感觉。
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适应能力不足。家长事事替代,这就导致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存在强烈地依赖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难以适应高中的独立生活。
自我认知失调导致适应困难。一是自我评价过高。走进高中校园后,没有了初中时候的优越感,一时很是难以适应。一是自我评价过低。比如男同学会因身材矮小而自卑,女同学会因长相不佳而自卑。
心理援助:主动适应新生活的策略
策略之一:主动进行心理调整
做好心理准备:不因心理上的不适应而产生恐惧感;不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学习上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经济上的一时困难而产生自卑感;不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而产生压抑感。
学会正确评价自我:一面是破除优越感,以平常心态面对新的生活。一面是破除自卑感,正确对待与同学的差距。人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一生中我们能做的事情非常少,能做好的事情就更少了,所以不要期望自己所有方面都比别人强。
优化学习动机:不少同学上高中后会想放松一下,不经意间导致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所以要优化学习动机,树立新的理想,这样才能获得经久不衰的学习动力,避免出现“理想间歇期”。
调节失落心理:面对适应期的失落,应采取乐观豁达的态度,积极进行调适和补偿。
策略之二:主动进行行为调整
调整生活方式:高中生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从依赖别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独立的生活方式。
调整学习方式:高中的学习比初中的学习需要更大的自主性,所以,新生要逐步学会主动学习。随着作业增多,还一定要学会主动地合理地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调整人际交往:同学间在交往过程中应该做到: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适当表达自己的见解,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为中心,克服傲慢和嫉妒心理,还要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上一篇:"你吃饭了吗?"用英语怎么说?
下一篇:苹果的营养,用英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