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智慧教育 >    正文

教师智慧性语言特点包括哪几个

一、教师智慧性语言特点包括哪几个

智慧型教师指那些具有较高教育智慧的教师。所谓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所以,智慧型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个性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

智慧,一个有着深刻含义的词语,作为一名新教师,有着太多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例如如何组织教学如何管理学生等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师呢?

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传道、授业、解惑也。

“激”展示教师的个性特长

“问”展现教师课堂规划能力

“引”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练”展现教师对知识的科学构建能力

“评”展示教师的人格与文化素养

“放”展现教师巩固和扩大教学成果的能力

“收”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机制和教学智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教学机制是固定的,教学智慧是灵活的,比如孟母三迁就是教学智慧,死背硬记就是教学机制,联系等同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者不同去又相辅相成

三、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总是老师一个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自主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我们只有真正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达到“轻负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四、如何做一个魅力四射的老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就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有高尚的情操.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心理的等各种环境因素共同构成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制约、调控、规范着学生的发展性质、方向、动力和水平.作为一个"魅力四射"的教师,你就是学生的灵魂,你所构筑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规范着学生的发展方向,能让正义、正气、爱心和智慧充满课堂和校园.

教师应是智者,不仅博学,还应永远散发着人格、学识和智慧的魅力.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智慧,只有拥有智慧才能教育好"人".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传播知识的阵地.教师应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鲜活的和优质的营养.课堂即讲堂.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如何使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如何做到课后有教材、课堂无教材,如同散文一般达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就需要你用智慧来掌控课堂,需要你课前的设计与课堂的效果,就像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对接一样完美,实现教与学完美的对接.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们常用这样的标尺度量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正是范",达到心灵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需要笃信、公正、公平,秉承均衡发展的理念,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五、从课堂细节中寻求教学智慧 于斌

我赞成那句名言:“一个人不是一个器具,等待教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于教师去点燃。”这个点亮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而这种“教学智慧”是值得教师终生追求的专业境界。

“教学智慧”主要从教师的课堂行为彰显出来。它需要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表现出一种悟性和准确的判断力。“教学智慧”涉及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实践过程中的个体化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是理性的课堂研究者,同时又是感性的注重“现场发挥”的实践者。多年来,在追寻“教学智慧”的过程中,我将“教学情境的多元创设”“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教学总结的执着坚守”作为自己课堂的三大支撑点。

开局的智慧:教学情境的多元创设

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学生的需求,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重点考虑有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细节问题。同时,教师应当有意给学生“留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这样做的效果,远比逼着学生按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去学习更实在,更有效。

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在我看来,一节课的起始阶段非常重要,正如人们常说的“万事开头难”。如果重视“教学情境的多元创设”,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值。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起始和导入环节如果设计精妙,教学将有一个可喜的开局。下面就《晨昏诺日朗》一文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晨昏诺日朗》是一篇体现了感性和理性双重美感的课文,文本为我们展现了多元的美。如何挖掘这些多元的美,把握文章丰富的意蕴,使学生在审美的心态下求知呢?我决定从教学情境的创设入手,去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课堂导语是最佳切入口,我这样设计导语:瀑布是大自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我们最熟悉不过了,这首诗可谓声形并茂,动静结合,既有大胆的想象,又有形象的比喻,把一个惟妙惟肖、雄浑瑰丽的庐山瀑布展现出来,显示了李白“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今天,我们跟随赵丽宏一起走向西部,走向九寨沟,走向“诺日朗瀑布”,领略一下“诺日朗瀑布”的风采,看看是否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情感氛围的设置,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参与意识。虽然这只是个序幕,但却使课堂立刻富有了活力。为本节课的主环节做了铺垫,奠定了使课堂走向更有深度和张力的情感基础。

不同的文章需要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的方法。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挥,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与学习方法,同时也能获得美的享受。

课中教学技巧:顺势而为灵活创设

好文章的主体充实丰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猪肚”。一节好课,教师如果能巧用技巧,灵活应变,“预设”中有“生成”,同样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作为一名老教师,莫泊桑的《项链》不知教过多少遍了,但有一次课上学生的提问给我带来了很大触动。其实课前备课时,我自己也困惑过,小说中男主人公路瓦栽是一个极富立体感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很少有人去探讨?备课时我有些矛盾,一方面,我觉得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必须有自己的发现——文本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是不应忽视的,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是告诉学生字面上能看到的东西,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去发现文本上的空白点。另一方面又觉得,课堂上时间有限,有许多规定性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这样一个小人物,没有必要交代。

就这样,我在讲与不讲之间徘徊。最后,我决定在下课前再抛出这个问题,将之作为课外探究性作业留给学生去讨论。那天课堂的前半节都在既定的预设中进行,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分析非常顺利。就在我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突然有个同学举手提问:老师,玛蒂尔德丈夫的形象为何只字未提?听了他的话,我不禁窃喜,尽管自己预设的课堂节奏已被打破,但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请这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他说:“其一,女主人公叫路瓦栽夫人,路瓦栽这个人物就不能不分析;其二,故事因他而起……”

听了这番慷慨陈词,其他同学开始兴奋地讨论起来。面对这种课堂“意外”,我开始对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调整。于是我临时辟出了讨论的时间,索性采取了辩论赛的方式,将学生分成甲、乙两组,要求学生围绕“多个形象的多面性”这一论题再次剖析文本。学生们讨论热烈,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没有想到课堂生成的这一问题能引起这样深层次的辩论,更没有料到学生的探究不但能追根溯源,有章可循,他们的表述也是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若干个没想到让我非常感慨。这些争辩和分析,不仅展现了学生的学习智慧,还突然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所谓教学技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根据课堂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智慧,才能成就别样的课堂。这节课正是因为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适时引导点拨,把学生的思维调动了起来,课堂上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实践证明,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主体人格与价值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考虑学生的需求。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教师完全可以巧设一些“意外”,让有价值的“意外”成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疑和解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有智慧的火花闪烁。这种课堂的教学效果,远比逼着学生按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去学习更实在,更有效。

学生学习智慧的充分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充分发挥,两者互相碰撞才能成就真正精彩的课堂。

坚守课尾三分钟:促进学生思维升华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收口也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如果说课始为序幕,那么课尾自然就是尾声。事实上,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青年教师缺乏的往往就是对一节课尾声的处理能力,因此经常给人造成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一节课是一个整体,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不但要重视课始“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还要讲究课中“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更要享受课尾创造的“余音绕梁”的味道,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带着美感走出课堂,带着期待迎接下一课的到来。不但如此,一节课最后三分钟的设计,既有加深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发微烛远的好处。那么,如何上好一节课最后的三分钟,让学生的学习取得更上一层楼的效果?在我看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一些符合其认知水平、能引起他们思考并同时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课尾处理得当,能无形中制造一个新的课堂高潮,把学生推向一个新的境界。我在执教《秦晋肴之战》一文时,距下课还有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发现学生紧绷的弦儿有些松弛下来,便趁机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本文作者描写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个人物在历史上占了一个“第一”,这个人物是谁?话音刚落,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看上去只是一个有关人物形象的趣味性十足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关键问题,关乎整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短短的几分钟讨论,打破了下课前三分钟的沉闷、懒散的课堂气氛,再次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达到了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执教《伐檀》一课时,我同样利用课尾两三分钟时间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县”通“悬”?学生们有的说字形相近,有的说声母相同……为讲清这个问题,我参考了字源上的解说。字源上说:“‘县’‘首’倒转也。”故为“悬”意,这样一来,学生对“县”通“悬”字的理解就更加准确深刻了。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知识点,竟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六书”造字法的研究兴趣。可见,只要教师每节课都有意而为之,就不怕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教师并不一定总要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而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思维论辩的时间。事实上,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始料未及的智慧火花,教师如果能感受到“教学相长”的喜悦,更会使课堂有“意外”的精彩。我想: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应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知识与智慧,对教学对象要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了解和信任,教师才敢于放手、乐于放手。放手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实践证明,这种智慧能使语文课堂更有深度和张力,更富有活力。

热门推荐
  • 智能机器人为什么被称为“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为什么被称为“智能”机器人?
    2024-04-17 10:54:01
    一、智能机器人为什么被称为“智能”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这是因为它有相当发达的“大脑”。在脑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计算机,这种...
  • 什么是人工智能
    什么是人工智能
    2024-04-17 11:01:08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指通过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和方法,使计算机能够自主地执行任务、学习和做出决...
  • 人工智能专业细分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细分专业?
    2024-04-17 10:58:49
    一、人工智能专业细分专业? 1、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
  • 智慧农业专业要求?
    智慧农业专业要求?
    2024-04-17 10:49:16
    一、智慧农业专业要求? 智慧农业专业的要求首选科目要求包括:仅物理、仅历史、物理或历史均可3种。“仅物理”表示首选科目为物理的考生才可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