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靠性原则:信息必须是真实对象或环境所产生的,必须保证信息来源是可靠的,必须保证采集的信息能反映真实的状况。
2、完整性原则:信息采集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采集反映事物全貌的信息,完整性原则是信息利用的基础。
3、实时性原则:信息自发生到被采集的时间间隔,间隔越短就越及时,最快的是信息采集与信息发生同步。
4、准确性原则:采集到信息的表达是无误的,是属于采集目的范畴之内的,相对于企业或组织自身来说具有适用性,是有价值的。
5、计划性原则:采集的信息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照顾未来的发展;既要广辟信息来源,又要持之以恒。
6、预见性原则:信息采集人员要掌握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要随时了解未来,采集那些对将来发展有指导作用的预测性信息。
扩展资料
信息采集的渠道:
1、传统信息系统。传统信息系统采集的信息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一方面原因是传统信息系统采集的往往是结构化数据,易于统计和分析,另一方面原因是传统信息系统采集的数据往往是比较重要的数据。
2、Web平台。信息来源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各种Web平台,随着Web应用的普及,尤其是Web2.0的普及应用之后,整个Web系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也是大数据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
3、物联网系统。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关系非常紧密,与传统信息系统和Web系统不同,物联网的数据大部分都是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要想对其进行分析需要采用特定的处理方式,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批处理和流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信息采集
物联网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巨大,但是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核心技术、标准规范、产品研发、安全保护等技术方面的问题,以及产业规划、体制机制、协调合作、推广应用等管理方面的问题。
第一,行业标准滞后,个行业标准繁杂。标准是物联网规模发展的前提。物联网涉及的标准比较复杂,包括终端、网络通信、中间件、系统架构、业务规范和安全等。以终端为例,国内做M2M终端的厂家,都有各自的硬件接口及通信协议和软件标准,厂家都是定向开发,成本高而规模小。另外,在网络层,物联网中无数个传感器形成M2M互联后就要涉及互联网、无线通信网(3G)等大网的互联互通问题。还有物联网业务的标准规范问题,比如智能电网的规范、移动支付的标准规范、智能家居的规范等。
第二,改造成本高,社会效益显著而盈利性较弱。例如,根据美国的数据统计,市政改造智能路灯,平均每盏灯投入232美元。适合政府的公共事业,如路灯、交通、环境监控等,现阶段物联网应用成本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我国物联网技术还处于低端水平,特别是在芯片、传感器终端、信息处理和应用软件方面。在传感器方面,我国很多的技术相对来说只是做分装方面的工作,核心的技术如芯片方面还是受制于国外,包括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智能卡、芯片等很多都是依靠进口。技术能力的薄弱,导致我国成本相对较高,成为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制约要素之一。在数据处理方面,包括应用开发、业务平台、系统集成、中间件等,各厂商处于生存及发展期,力量薄弱,相对于IBM、SAP、Axeda公司而言在技术实力和专业性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为物体智能而开发的嵌入式软件还没有规模化应用。
第四,产业链上下游缺乏清晰共赢的商业模式,也制约着应用的规模化推广。例如,终端未标准化,导致开发成本高,应用开发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在系统集成领域,受上游供应商供货时间限制,项目周期长,客户分期付款,需垫付资金,资金压力大。对于运营商而言,物联网收益性较差。
第五,目前的需求主要受政策驱动,来自企业的需求还比较初级。
第六,个别企业有垄断产业链的行为。通过资金实力,垄断产业链上的企业,签订排他性协议,禁止与竞争对手合作,极大制约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